※ 這裡是實體活動報名,線上直播當天到【文化復新事】臉書觀看即可,不用報名喔 ※
【☀ 傳統工藝的光與熱 ☀】
「傳統工藝」是無形文化資產中的重要一環,以手工技藝為核心,承載世代累積的智慧與生活記憶。在許多傳統建築中,都能看見各式工藝技術的運用,交織出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
今年最後一季,我們推出兩場以傳統工藝為主題的講堂:「永靖剪黏」與「台南彩繪磁磚」。從建築的裝飾細節切入,帶大家看見技術背後的時代脈絡與文化故事,理解傳統工藝呈現的美學與匠心。
邀請大家走進文房,一起認識工藝、感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
▇ 永靖的剪黏工藝及傳承
🔹時間:11/25(二)19:00-20:30
🔹講者:陳威豪_永豐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剪黏是以玻璃片或陶瓷片為素材,經過「剪」與「黏」的工序,創作出人物、花鳥、瑞獸等多樣造型,常見於廟頂、屋脊與牆堵,其色彩鮮豔、技法細膩,具有高度的裝飾性與藝術價值。
也許多數人不知道,永靖可說是臺灣剪黏匠師的重要「產地」。早期如北港朝天宮剪黏匠師江清露、參與彰化南瑤宮、永靖甘霖宮與陳氏家廟工程的陳炳桑等,皆出身於此,至今仍有許多匠師在延續這門技藝。
▶ 陳威豪為永靖人,師承父親陳篡地司,是彰化郭天來派第四代剪黏師傅。擅長剪黏、泥塑與交趾陶。多年來與父親共同參與各項古蹟修復工程,傳承與累積實務經驗,並結合自身研究和學經歷,將剪黏藝術、廟宇文化與賞析脈絡加以系統化整理。期盼更多人一起理解並推廣傳統剪黏文化。🏵️
(本場次無提供線上直播)
▇ 台南彩繪磁磚的發展與變遷
🔹時間:12/4(四)19:00-20:30
🔹講者:李宗鴻_財團法人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專員
💡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以磁磚作為建築裝飾,後來更發展出在白色磁磚上彩繪後燒製的技術,使畫作保存更久、在建築上更具裝飾性。
在臺南的彩繪磁磚發展中,「天山畫室」可說最具代表性,曾與蔡草如、潘麗水等知名匠師合作,留下的經典作品至今在不少廟宇、民宅與墓葬中得以欣賞,生動精緻、歷久彌新。
▶李宗鴻為台南人,自小生活在充滿彩繪磁磚的環境中。研究所期間以臺南彩繪磁磚與天山畫室為研究主題,其後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目前在基金會負責歷史建築成美公堂的管理維護工作,也透過成美藝廊推動藝術教育與跨區域交流。

🎥同步直播平台:文化復新事
---------------
【注意事項】
✔️報名活動後,到文房LINE官方帳號 留言「我要參加城東講堂」,就能免費參加:https://lin.ee/EqCkbs7 。
✔️依先來後到順序自由入座,用餐者可先保留桌子。
✔️報名後不克出席請依程序退票,或事先告知主辦方。
✔️現場民眾可參加抽獎,當日活動結束時即公布得獎者🎁。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成立於1997年,迄今已逾 25 年,透過四大計畫:慈善公益、接棒未來、社區深耕、人文創生之投入,凝聚與團結企業和在地能量,灑下共好的種子,創造共好的價值,打造共榮的社會。〔基金會臉書〕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願成為城市之心的閱讀空間,期待一方知識、多方創意,以至於文化美學匯聚之所。 以華文世界為沃土,團隊企劃為能力,透過議題提案、協力共享,為華人世界注入創新創價的能量,為當代的人民與土地提供實質的貢獻。〔文房臉書〕

【文化復新事】
文化復新事是一本日記,紀錄著台灣人們生活的軌跡與對未來的想望。
文化復新事是一個平台,與人們分享、交流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文化資產大小事。
文化復新事是一項運動,使文化資產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我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有感於台灣的建築遺產、傳統工藝,乃至於過去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價值信仰逐漸失落及式微,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先生於2016年創立了「文化復新事」,期待與大家一起,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珍愛自己的家鄉。〔文化復新事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