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的生活步調與資訊洪流下,人們雖然隨時能與他人連線,卻愈來愈難真正表達內心感受。許多人習慣將心事發布在社群上,又礙於關注人群得謹言慎行,或想在通訊錄裡找人聊聊,但基於既有人設往往以沉默告終。這種「被連結卻孤單」的現象,已成為現代城市的普遍寫照,人們對於安全傾訴與真實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活動不僅是一場聊天聚會,更是一個練習傾聽、表達與覺察的場域,讓人能夠暫時卸下日常角色,與他人共享片刻,緩解生活的壓力。
前言
1小時聊天地,從相伴到相知,
免費參與活動:內心話 . 劃破天際
由曾服務英德台商、
工作十多年的鄰家PDM陳薏媜主辦:
聊聊晴嵐:山中雨過天晴 . 微風拂面徐徐
人才發展師陪伴大家,
直到迷茫時撥雲見日/登峰時迎風搖曳的那刻。
是否曾滑完通訊錄,
最後決定有些話還是留給自己就好…
或許是偶包作祟,
或許是描述的負擔太沉重了,不必多個人擔心,
或許是懶得再對牛彈琴,畢竟話不投機半句多…
但憋久了別憋壞了,匿名上來聊聊吧~
這裡不會錄音錄影!
這裡看重聆聽和溝通表達,
來培養情緒覺察力、探索群體學習吧~
你可以期待在本活動得到:
- 安心傾訴的角落 —— 讓心事隨風流轉,不再沈重壓抑。
- 真誠交流的片刻 —— 在細語間感受理解,如同雨過天晴的舒展。
- 自我覺察的敏銳 —— 借由彼此的故事,看見情緒的脈絡與自己。
- 群體陪伴的力量 —— 在交流中找到共鳴,於孤單時獲得溫柔支撐。
適合什麼樣的人參加?
- 習慣把話留在心底的人 —— 渴望一個安心的出口,能自在分享心聲。
- 身處迷霧或轉折的人 —— 希望在片刻的對話裡,找到撥雲見日的契機。
- 喜愛交流與傾聽的人 —— 在互動中練習理解,也讓自己被理解。
- 重視自我覺察與成長的人 —— 想培養情緒覺察力,並從群體共學中汲取力量。
活動地點&流程
地點:
https://meet.google.com/qhi-szpb-buk (指定時間開放入場)
- 以無痕模式打開連結,輸入暱稱及票號(TicketID)後四碼,等待入場
流程:
23:00~23:05 入場、主辦介紹
23:05~23:50 分享
23:50~00:00 Q&A、下次時間
- 歡迎分享職涯、家庭、兩性等議題
- 留下活動回饋可指定下次活動主題(主辦依提問準備)
滿意度:
https://forms.gle/YApERepornqXDx9GA
- 歡迎留下活動安排、時間等回饋
關於 聊聊晴嵐:山中雨過天晴 . 微風拂面徐徐
聊聊晴嵐是一個拉近人與人距離的互動時空,若曾幾何時你/妳在通訊錄上找不到適合的人說說話取個暖,上來聊一下吧,別憋壞了。我深信每個人都值得被關懷,聊聊晴嵐用零星的陪伴協助尋找只屬於你/妳的自我調適與內在安定力量。
主辦人:Stella (I-Chen) Chen
前 NUEIP人易科技 / Product Manager
是一位自我激勵、結果導向並擅長跨部門合作的產品經理。曾服務於德、英、台企業,因良好的溝通與協作能力,常被朋友與同事推薦為值得信賴的夥伴。截至目前的經歷帶我走過不同文化與制度的交界,也塑造了今日的韌性與視野:
成長在都市裡的“四合院”,與三個家庭比鄰而居,很早便對「共進共榮」充滿好奇;而國三遠赴中國求學,從習慣繁體字到適應簡體字,從台灣教育轉向備考當地高中的高壓體制,每一個跨越都讓我翻新因應壓力的方法。
然而,兩岸局勢的侷限,使我即使努力多年,仍被貼上「國中肄業」的標籤,這提醒我:面對古往今來的糾葛,等待並非明智之舉。於是,我選擇繼續前行——毅然跨海跨科轉系,才真正理解「隔行如隔山」不只是口號。
留學英國的歲月裡,正逢工作簽證從 12 個月縮短為 3 個月,兼顧學業和打工,仍想主動尋找機會,投入不同文化社群活動,以拓展新的可能。歸國後,身份的尷尬接踵而至——有時被誤認為大陸妹,有時被點出帶著英國腔。但這些「錯位感」反而讓我重新觀察台灣,並將自身經歷轉化為理解與連結的養分。
在台灣的十年職涯中,我從 UI/UX 設計師轉型為產品經理,橫跨 Fintech 與 HR SaaS,累積五年設計與五年專案管理經驗,曾草創產品團隊、領導設計部門。因樂於聆聽和陪伴,工作後結交的朋友們非常支持我開辦線上取暖,回饋大家:
- 考取人才發展管理師後,推動 HR 從人事管理者進化為人才策略長,與Wepredict 智能預測合作,協助其AI產品優化。
- 受朋友、共事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委託,撰寫推薦信、健檢履歷,成為職涯發展的幕後推手。
- 因應職務所需,於功能上線後提供配套教育訓練外,輔導過學齡兒童手作卡片、高齡長輩使用ChatGPT,引導不同年齡層學習,探索跨世代的科技應用。
Follow me on: Medium | Credly | Accredible |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