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活動藝文

【1+1讀劇演出】華日台英混血劇《洋基之子》X手語音樂劇《27 Club》

114
0
2025.12.04 (Thu) 20:00 - 12.05 (Fri) 21:00 (GMT+8)加入行事曆

線下活動

報名完成後出示 ACCUPASS App 中的票券即可快速入場。

實際入場相關規定以活動主辦方為主。

如何取票?
以「語言的多樣性」為核心,《洋基之子》融合台語、日語、英語與華語,多語敘事映照台灣的歷史與身分掙扎。《27 Club》以臺灣手語為主要劇場語言,開啟聾人與聽人共融的表演實踐。 從棒球場到搖滾舞台,從語言政治到身體的自由,兩部作品共同提出「我們的聲音如何被聽見」。
以「語言的多樣性」為核心,《洋基之子》融合台語、日語、英語與華語,多語敘事映照台灣的歷史與身分掙扎。《27 Club》以臺灣手語為主要劇場語言,開啟聾人與聽人共融的表演實踐。 從棒球場到搖滾舞台,從語言政治到身體的自由,兩部作品共同提出「我們的聲音如何被聽見」。

線下活動

報名完成後出示 ACCUPASS App 中的票券即可快速入場。

實際入場相關規定以活動主辦方為主。

如何取票?
活動簡介

關於|《27 Club》 ×《洋基之子》

《27 Club》—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計畫—

以新創歌曲加入經典搖滾曲目,並且以臺灣手語為主要劇場語言,結合音樂、手語表演與肢體敘事,講述一個年輕搖滾樂迷吉米對自由與死亡的追索。這次我們延續複象公場手語劇場的實踐,以說故事表演+歌唱的形式透過手語演員和歌唱敘事者的合作,展現手語作為表演語言的詩性與力量。

編劇|李承寯

導演|李承叡

音樂原創|留安廷

手語翻譯|蕭匡宇

手語表演者|蕭匡宇、廖曉彤

歌唱表演者|嘎造.伊漾、許照慈

 

《洋基之子》—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

訴說一位美臺混血少年的生命歷程,梳理百年來臺灣被殖民、被模仿、被期待的多重身分。在台語、華語、日語與英語交錯的敘事中,觀眾將看見語言如何形塑記憶與認同,也如何揭露我們在全球文化秩序中的不安與尋找。棒球作為象徵,串連了家庭、國族與個人的夢,述說臺灣人追尋「我屬於誰」的歷史。

編劇|李承寯

導演|李承叡

戲劇構作|汪俊彥

標準字設計|徐英祥

台語翻譯與指導|楊書愷

演員|洪健藏、羅振佑、莊衿葳

 

演出資訊

  • 《27 Club》2025/12/4(四)20:00
  • 《洋基之子》2025/12/5(五)20:00
    •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2F藝文空間

 

演出製作團隊|複象公場

 

複象公場於2014年創立。

「複象」取自於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的書名《劇場及其複象》,而「公場」則是取自於工廠的諧音,同時指涉公共場域,期望以劇場為形式,呈現在全球下語境的社會中,人跟人的關係。跨越不同的思維,我們試圖讓劇場成為生活的折射,讓觀眾能夠用不同的角度觀看習以為常的現實。

2019年起,複象公場從《哈瓦那》舞蹈計畫出發,首次加入文獻考察,並定調為日後的創作模式。2020與2021年受社區營造團隊「大橋工舍」邀請,於大橋頭街區演出《大橋1988》,結合手機應用程式,說出大橋頭被遺忘的舊故事。2022年受到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的邀請,在中壢中平商圈同樣以空間地景結合手機應用程式製作《LogIN:新南向》。並於同年與大可創藝、林靖嵐聽障舞蹈團共同合作,與聽障表演者共同發展作品《我們在安靜中跳舞》。2022年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於「臺北兒童藝術節」發表作品《回家》,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作品,於2023年獲選為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演出節目,於愛丁堡演出23場。

avatar

複象公場

verified

【1+1讀劇演出】華日台英混血劇《洋基之子》X手語音樂劇《27 Club》

2025.12.04 (Thu) 20:00 - 12.05 (Fri) 21:00 (GMT+8)

活動地圖

台灣台北市100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