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科技島」的演算法,開始書寫我們的未來 ✦
誰的文化,會不會成為演算法裡「查無此人」的草稿? (´・_・`)
我們都正感受著 AI 的加速。 我們焦慮假圖 🖼️、擔心資料被誤用,擔憂演算法決定我們能看見什麼。
但如果,問題更深? 如果 AI 從出生,就吃著偏食的資料長大? (·•́ ̯•̀•)
當主流媒體,能用 AI 生成一張「看起來很像」,卻完全錯誤的卡那卡那富族照片; 當一支來自雲南的舞蹈影片,能在網路上被瘋傳為「台灣原住民的驕傲」⋯⋯
這不只是「錯誤」,這是文化草稿的「被竄改」 ✍️🚫,是更深層的數位邊緣化。
當台灣全速衝刺「科技島」🚀,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問一句: 我們的 AI,以及作為使用者的我們,能夠辨識跟解讀這片土地上 2.5% 的故事嗎? 還是,它正在加深刻板印象,製造更多「失控的憤ANGRY機器」?
加拿大,正要求他們頂尖的 AI 學者,強制修習「原住民族對 AI 的觀點」; 紐西蘭的毛利族,正與科技公司合作,打造自己的語言模型。
不論是在加拿大或台灣,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多面臨類似的議題: 過去我們的祖先被學者們恣意研究與分析、被外來政權視為殖民統治時分化或作戰的工具⋯⋯ 種種非人性化的政策與國家統治手段,使原住民族被客體化與邊緣化;
這一代的我們,能夠如何站穩主體性? 在台灣,我們要如何更有覺察的面對這些呢? (._.?)
這不是一場生硬的科技講座。 這場市民對話關於「真實性」、「文化主權」,與我們共同未來的有機對話。
市民對話|演算法的盲點
主題:AI 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主權與未來
講者: 杜芸璞(族名 Nikal,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現為該校原住民族中心研究助理)
時間: 11月29日 (六) 14:00 – 15:30
地點: 市民書店
在這場對話中,我們將一起深入探討:
🔹 演算法的偏見: AI 為什麼會「誤讀」原住民族文化?
🔹 資料主權: 誰擁有用來訓練 AI 的族語資料?誰該獲利?
🔹 從威脅到工具: AI 如何能成為文化「保存」的助力,而非「抹除」的機器?
🔹 他山之石: 從加拿大到紐西蘭,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如果我們渴望一個重視「福祉」勝於「效率」、懂得「社群」也懂得「數據」的 AI 未來,這場對話,就是一個起點。
邀請你來,讓我們一起確保,在這部宏大的科技劇本裡,沒有任何人的故事,被遺留在演算法的盲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