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淡水生活節:淡味拾棲蒔
淡江大學USR「淡水好生活:大學城賦創設計行動計畫」從2018年起深耕地方,以「永續生活圈營造」關注都市社區、歷史街區與農村議題,聚焦高齡者、孩童、新住民與就業者的生活處境,累積在地合作經驗。2020年延伸為「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以「地方編輯」與「地方設計」為核心,透過課程與行動讓居民參與生活場域的改造,實踐地方創生。疫情期間舉辦「世界遺產潛力點田野學校」與「在淡水,住下來」論壇,探討居住經驗與生活樣貌。2022年進一步參與「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計畫」,協助商圈行銷與伴手禮設計。面對淡水人口成長與都市化挑戰,團隊倡議以「食衣住行城市」為整體願景,凝聚居民智慧共構宜居城鎮。2023起以「淡水生活節」為平台,透過1+1選物體驗、文化參訪、職人工作坊、議題講座、藝術展演與市集六大策略,讓居民與新住民重新認識並享受這座城市的豐富日常,開展「住下來」的生活想像。
活動類型|展覽
主辦單位|淡水好生活:大學城賦創設計行動
洽詢專線| 02-2621-5656 #2147、3342
電子信箱|tamsui.good.days@gmail.com
▰▰▰▰▰▰▰▰▰▰▰▰▰▰▰▰▰▰▰▰▰▰▰▰▰▰▰▰▰▰▰▰▰▰▰▰▰▰▰▰
🌿街角公園-淡淡一線牽
活動日期|常態展
活動地點|燒陶藝術牆公園(淡水區中正路145號)
活動費用|免費
合作單位|吉剪花
淡淡一線牽設計理念|周佳儒(吉剪 花)
循著淡水重建街,我們在此細細觀察街區的鐵窗花、花窗、建築紋飾,並沿途採集街區生活元素,以剪紙為概念,鋁線為素材,運用它輕巧、多彩且可塑性高的特質,將平面畫的構圖變成半立體的作品,妝點淡水街區。以懷古創新的精神,持續創作出在地新風景。
展架設計理念|王翊安
這座展架的核心在於「框景共創」,以前後交錯的姿態迎向觀音山,六十個圓形框架如同一扇扇窗,既承載遊客的鋁線創作,也框住遠方山河,使自然景致與人們的記憶交織,化為共同完成的畫面。每件作品由參與者親手完成,裝設後不再只是個人創作,而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凝聚成街區風景,象徵淡水的多元。中央的梯形座椅提供停留與互動,參與者能在此休憩、交流、欣賞作品,讓展架成為促進交流的公共裝置。展架設置於草地,斜向結構呼應淡水河岸的木棧與碼頭,隱喻港口的歷史記憶。整體設計強調作品、環境與人的連結,使展架成為能與人互動、凝聚情感的記憶舞台。

🌿街角美術館-同善巷
活動日期|常態展
活動地點|重建街同善巷
活動費用|免費
同善巷位於重建階梯旁,是淡水重建街通往清水祖師廟的隱密巷弄,當中還保有一個舊時留下的防空洞遺跡。藉由淡水生活節,我們重新整理巷弄中的展示空間,以木造加工,將小巷變成一個街道美術館,展示著當地的生活樣貌。
巷弄中除了展示淡水在地攝影師程許忠老師所拍攝的淡水生活眾生相,今年度更結合文化參訪的路徑營造,加入了由潘國明老師帶社區大學成員所完成的淡水防空洞調查成果。

🌿街角美術館-〈山腳下生活〉、〈印象「重建」〉
活動日期|常態展
活動地點|重建街7-15號街牆
活動費用|免費
〈山腳下生活〉
在淡水百年老街-重建街漫步是日常的生活片段,在兒時的記憶裡,喜歡在上下學的途中,帶著探險的精神在重建街周遭的巷弄裡穿梭。長大後因為從事 剪紙創作,總會特別注意建築物中的窗戶、鐵窗花和牆面的裝飾,人們常常形容窗是房子的眼睛,所以我以街區建築中的「窗」做為媒介,把我對在街區巷弄裡穿梭的生活風景,以窗為框像一幅畫似呈現出來。本次創作也將以重建街為點,向外採集淡水生活史,從街區一路連結三芝匕匕庄長輩到淡水活動的記憶,將景色/人文記憶/食物...種種片段紀錄下來。從窗看出去,可以是一片風景,可以回望過往時光,也可以是對未來的想像,透過窗的意象與藝術家一起串起街區五彩風景的心印象。


〈印象「重建」〉
01.重建街街屋:遊走在通往重建街的居民小徑,習以為常的建築,隨地形錯落的山城風景印象再現。
02.重建街:路徑引導目光指向對岸的那端,縱貫生活行走於記憶與回憶之境現。
03.清水巖:隱喻散佈生活的節點,交織地域的意識信仰,就在不遠廟埕現。


街角美術館-➰➰之間、香草街屋
活動日期|常態展
活動地點|重建街20號街牆
活動費用|免費
在重建街尋找綠意的擴張。在居住人口高齡化、屋舍傾頹的街區,觀察植物自縫隙竄生,於人類劃清的「界線」上夾縫生存。
最初的界線是固定的,以門或鐵皮做了簡易的封阻。然而,當血桐、構樹、雀榕的種子落入孔隙,在頹敗空地上光竄生成蔭,界線開始鬆動了。人與自然兩種力量,在時間拉鋸裡轉化為依附、適應及平衡,生成一種「之間」的地帶:消長的、流通的、無明確界線的、彼此包含又不斷變化⋯⋯
作品選取重建街20號封起的鐵皮位置,採集血桐、苧麻、五節芒、七里香、腎蕨、大花咸豐草等植物進行煮染,以水彩紙浸潤後裁成攀藤造型,裝置於斑駁的鐵皮之上。想像這座植生牆的綠會慢慢長出,與安置上去的作品互相交纏,成為不斷變化的自然書寫。


🌿街角美術館-低語之徑
活動日期|常態展
活動地點|重建街巷弄、險路角
活動費用|免費
在淡水重建街的巷弄之間,有一條不被地圖標記的路徑。這條「低語之徑」由街角的家具、牆面的語句、孩童的生活與居民的故事編織而成。每一個轉角都是一個微型劇場,每一件家具都是一個敘事節點,每一次停留都是一次空間的傾聽。透過幾個模組家具、可移動、任意組合方式調整空間樣式與種植盆栽整理結合。這是一種從下而上的空間生成方式,也是一種對地方的深情回應。重建街的空間改造不應只是美化工程,而是居民自我定義生活場域的活動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