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開跑!
本會致力於結合產學資源提供年輕藝術新秀在創作孵育過程之養分,自2010年起舉辦「堤頂之星」藝術徵件計畫,提供年輕藝術新秀展演之舞台。近年來有鑑於臺灣社會對於各類藝術贊助風氣日益提升,於2022年將原「堤頂之星」升級轉型為「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鼓勵新世代的藝術創作者開啟跨領域之視野,藉藝術的行動與社會連結對話,以協作共創的精神實踐對社會的關懷。
補助內容
*視覺藝術|策展、創作及展覽每案最高補助20萬元
*音樂展演|音樂會演出每案最高補助5萬元
*跨領域表演藝術|跨界跨科、跨文化創作演出每案最高補助20萬元
申請資格
大專院校視覺藝術、音樂、表演相關系所師生為主所組成之創作/展演團隊,畢業三年內者亦可申請。
申請辦法
即日起至12.15日止,詳情請至官網下載簡章及申請書
「視覺藝術類」年度主題
視覺藝術類年度主題為「重複不重複:藝術塑形力」(Repeating without Repetition: Art as Plasticity)。主題說明如下:
我們「為了遺忘而記憶」、「為了不再重複而重複」。
藝術家總是自我重複:他們精進特定的風格與技術,將一種造型、研究的方法,重複塑造,直到成為標誌自己的識別性;他們的關心環繞著同一個核心,他們不輕易放棄,路程再怎麼蜿蜒,他們總會回到初衷。然而,真正的藝術家也從不自我重複,每件作品、每次佈局,都有新的創造。
面對歷史,我們不斷回返與回顧:原住民土地的歸還、後殖民與解殖的重新討論、對種族隔離的直面、對戰爭罪行的承認等。當今,記憶、祖源與譜系問題顯得格外迫切,彷彿那些持續重現、反覆回歸、等待修補與歸還的事物,正引領我們一再提問、重複追索。
當代法國哲學家馬拉布(Catherine Malabou)重讀史賓諾莎、黑格爾、弗洛伊德、海德格、德希達等現代歐陸哲學家,以腦神經科學,重返「塑形性」(Plasticity)之希臘文詞源 plassein,有「鑄模」(mold)之義,既是被塑形(如被新自由主義馴化為效率與順從的工具),但也主動生成形式(大腦突觸隨時可能啟動,重構、塑造所傳遞的神經資訊)。大腦的「塑形」是人本具之能力,能自我變形與修正的重複機制。
藝術之塑形與生活的改變有時力道相同。我們重複,不只因為人是不斷重複自我的存在,也因為「重複」是文化的驅力、生命的原料。2026 年堤頂之星 2.0 徵件,不侷限於以上列舉方向,邀請大家以策展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衍繹重複不重複!(年度策展人蔡佩桂)
聯絡方式
(02) 8752-7000 分機 12906 林小姐(視覺藝術)、12907 伍小姐(音樂、表演藝術)
*以上資料訊息皆以本會官網之申請辦法為準



